贵阳学院音乐学院办学历史逾40年,其前身可追溯至1980年组建的贵阳市教师进修学校艺术科大专班。1984年成立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2004年5月,教育部批准贵阳师专和金筑大学合并组建贵阳学院,2011年贵阳学院进行学科调整,音乐系更名为音乐学院。学院始终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知行合一、善教会演、一专多能”的培养理念,坚持“以文化人·以艺通心”的核心理念,持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贵州基础教育和教育机构输送一批又一批艺术人才。
一.党建特色
音乐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突出“知行合一”,以贵阳学院“六元文化”为底蕴,以“党建引领”为舵,以“音润心灵”为帆,以“向美而行”为航标,将党建工作与文化建设、思政教育、艺术熏陶等深度融合,创建具有时代特征、贵院特色、艺术特质的党建品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党建育人模式,为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发展动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在具体实践中,学院党委积极推动“阳明心乐坊”“马院+书院”“歌声飘过100年艺术党课”等党建育人项目的实施,持续组织开展路边音乐会、音乐支教、文化志愿服务等活动,致力于构建“理论学习+艺术实践+文化浸润”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力求在党建引领下,实现美育与德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生动局面。


二.专业特色
聚焦内涵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进一步立足贵州省、贵阳贵安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构建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深入落实理工科强化行动。音乐学院在校党委、行政的指导下,深入思考专业发展方向,动态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加强音乐学专业建设,培育一流课程。音乐学专业于2024年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是贵州省有音乐学专业的高校中的第二家。音乐学专业优化课程体系,科学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加强优质课程培育力度、优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加强省级一流课程、一流专业培育建设。立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项、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4项、教改项目3项;获批省级“金课”2门;获省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三.学科特色
音乐学院学科建设紧扣“扎根地方、融合美育、强化应用”核心方向,形成鲜明特色。一方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实践,深度挖掘贵州少数民族音乐丰富资源,将苗族飞歌、屯堡文化等非遗文化融入学科体系,开设《贵州民族音乐研究》等特色课程,组建美育人工智能平台,推动地方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一方面,坚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通过组建“阳明心乐坊”“阳明乐教课堂”等校园文化品牌,将德育与美育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传承优秀文化。

四.师资力量
音乐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整体素质优良。专任教师4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9人,博士5人,硕士19人。贵州省高层次人才5人,贵阳市高层次人才5人。师资队伍具备扎实的学术背景与较强的科研潜力,近年来教师获40多项省部级奖项,承担2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24年获贵州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2024年获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金课”2门,2025年获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音乐教师优质课本科理论组一等奖1项。

五.培养特色
音乐学院推行“课堂教学+舞台实践+社会服务”三位一体机制,打造多维度特色培养模式;依托“春之声合唱团”“管乐团”等校级艺术团体,年均开展校园专场演出20余场;组织学生参与“艺术下乡”“社区美育课堂”等志愿服务,年均覆盖群众超万人次,让学生在实战中提升专业技能与社会责任感。在德育渗透上,将思政教育融入培养全过程,通过“红色经典音乐赏析”“艺术名家思政讲堂”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艺术观;在毕业创作、实习实践中设置“红色主题”“乡村美育”等选题,推动学生以艺术作品传递正能量。



六.育人成效
音乐学院注重实践育人和活动育人,秉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育理念,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省内外各级各类比赛,在“导师制+项目制”培养下学生们在多项赛事中屡获佳绩。2020年至今,我院“春之声合唱团”“萨克斯乐团”“筝乐团”“阳明心乐坊”以及舞蹈学专业的学生团队和个人,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合唱节”“贵州省大学生艺术展演”“贵州省校园文化月大中小学合唱比赛”“多彩贵州歌唱大赛”“贵州省教学技能大赛”等各类赛事中,累计荣获国家级2项、省部级11项、市级8项、校级15项。学院毕业生就业结构日益多元,初次就业率稳定保持在80%以上,就业质量稳步提升,毕业生就业渠道不断拓展,毕业生因“技能扎实、素养全面”深受用人单位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