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评建

聚焦评建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聚焦评建 -> 正文

审核评估学院巡礼 | 贵阳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者:党委宣传部 来源:阅读次数:日期:2025年10月23日

贵阳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始终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坚强引领,以“数智电信、党建领航”为品牌,推动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学院聚焦电子信息领域前沿,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科研成果丰硕。在“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下,学院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以赛促学、产教融合等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近年来,学院育人成效显著,学生在各类顶级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毕业生以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卓越的综合素质深受社会好评。

党建特色

贵阳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党建品牌:“数智电信、党建领航”。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以党建引领专业发展,党建融入育人全链条,科技赋能,教学相长。构建“三维融合”特色体系:1.党建+学科科研,锚定技术攻关。以教师党支部为核心,推动党员教师牵头科研创新,近三年党员教师主持省级及以上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SCI文章20余篇,推动2项技术成果服务本地企业。2.党建+人才培养,深化思政育人。深化课程思政改革,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导向性强”的特点,组织党员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培训,引导教师在教学中传递科技报国理念。依托党员教师,组织学生党员参与“挑战杯”“电子设计竞赛”“3D打印大赛”等赛事,近3年学生党员获省级以上奖项200余人次。3.党建+地方服务,践行办学定位。3名党员教师在本地中小学担任科技副校长,深入校园开展科技展演与科普活动;紧扣贵阳电子信息产业需求,组织党员教师为本地1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产业升级、设备研发、联合项目申报、技术攻关等相关业务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年均开展服务30余次;党员教师牵头搭建校企合作就业平台,2025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党员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助力“突出实用、服务本地”办学思想落地。

专业特色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聚焦电子信息类学科和专业,开设有电子信息工程、人工智能、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5个本科专业。有“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点,现有66名硕士研究生。目前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培养立足贵阳贵安,面向贵州,辐射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学院专业布局精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聚焦电子信息领域核心赛道。学科支撑为专业特色注入核心动力,学院以省级重点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为依托,推动科研资源向教学转化。各专业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工程实验中心、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平台,将核心理论知识点系统融入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的无缝衔接。通过分层递进的实践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创新创业精神,契合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学科特色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紧密围绕学校建设以数智科技为特色的区域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持续优化以数字科技为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使学院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学院学科与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及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高校信号与信息处理科技创新团队、省级电子信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教学科研平台。学科聚焦电子系统集成与智能控制、信号采集与信息传输、新型光电材料与器件三个特色研究方向。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7名,专职教师中博士学位教师占比50%,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占比60%。2024年,学院新增“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进一步优化了电子信息领域的学科布局,形成了更加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

师资力量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34人(含1名挂职人员)。专任教师2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5人、高级实验师2人;拥有贵州省高层次人才7人,博士13人、在读博士生4人,专任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高达97%。此外,学院还配备留学归国人员4名、双师双能型教师1名,以及具有工程技术与行业背景的教师2名,多名教师曾赴美国、加拿大等国参与教学管理、教学设计及工程技术专项培训。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学院教师双线发力、成效显著。教学上,教师团队恪尽职守、精益求精,全力保障育人质量;科研上,通过精准凝练研究方向、主动搭建合作平台、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已形成人工智能、微波技术应用、信息光电子三个研究团队。

近年来,学院科研成果丰硕:累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省部级、市厅级及校级科研项目9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10余篇;授权知识产权80余项;科研与平台建设经费总计超1000万元,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培养特色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和亮点是:构建科学培养体系,锚定实践育人方向;赛事成果显著,实践成效量化凸显;以赛促学模式深化,应用型培养特色鲜明。通过访问企业、校友反馈、网络爬虫智联招聘、第三方报告四个渠道收集行业需求和社会变化,采用“需求反演”机制指导人才培养。

学院高度重视课程的“两性一度”,要求学生掌握“两主流一能力”:即主流设计分析工具(EDA工具、嵌入式开发工具)、主流算法(如AI领域的CNN、RNN、ResNet、Transformer、REINFORCE等),以及复现经典实例的能力。同时,以第二课堂为载体,构建“方案引领—内容支撑—载体落地”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以致用、实践为先”的培养特色。

学院深化“以赛促学、赛中学”培养模式,将学科竞赛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突出实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特色突出。本科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体现了就业岗位和人才培养的相关性。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地集中于贵州本地,其次分布于广东、江苏、浙江及周边川渝地区,充分体现了“突出实用、服务本地”的办学宗旨。此外,学院积极推动本科生考研深造,考研录取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育人成效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卓越工程人才。近年来,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2023-2025年累计获国家级奖项7项、省部级奖项118项。其中,202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斩获省一等奖5项(全省第一),省二等奖3项,省三等奖5项;由李长富、潘红梅、蔡定江三名同学组成的参赛队(指导教师陈冬云、周镱、吴丹)获得国家一等奖1项,国家二等奖3项,创下贵州省高校近十年来在该赛事中的最佳成绩。2025年第十六届“蓝桥杯”EDA全国大赛中,我院学子获省级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及国家级一等奖1项,实现该赛事国家级奖项新突破。

以上育人成效凸显我院在人才培养中的特色,一是将理想信念与家国情怀并重。通过系统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毕业生科技报国、赴基层就业意愿强烈,充分彰显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二是创新与实践能力突出。已有高年级本科生发表SCI论文、申请发明专利,积极参与教师科研团队;2022-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14项(含国家重点支持领域2项,实现了学校层面零的突破)。三是综合素质与发展潜力兼备。依托电子信息协会、导师实验室等平台,开展“三下乡”、家电维修等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毕业生以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获得用人单位好评。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