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评建

聚焦评建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聚焦评建 -> 正文

审核评估学院巡礼 | 贵阳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者:党委宣传部 来源:阅读次数:日期:2025年10月28日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党建、专业、学科、师资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学院以高质量党建引领育人实践,筑牢思想根基,守牢安全底线,持续提升管理服务效能。依托生物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及多个省级一流专业,构建“通识+专业”课程体系,注重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科布局紧密围绕贵州省生态建设需求,聚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领域,强化平台驱动,推动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在“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理念指导下,毕业生就业质量与创新创业成果显著,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为服务地方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党建特色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育人新模式。

1.强化政治引领,筑牢育人基石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黔进先锋·贵在行动”为总载体,围绕“一党委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开展党建品牌创建工作,形成“三联系三服务”党建品牌,着力打造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对党建和业务工作同总结、同述职、同考核、同评价,推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切实把基层党的建设成效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为育人工作提供坚强政治保障,构建了“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保障了“五育并举”培养成效。

2.强化思想引领,夯实阵地建设

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持续加强对校园网络、工作QQ群、讲座、论坛、宣传栏、课堂等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落实“三审三校”制度,守正创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推动实施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心理健康危机预防预警工作,认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巩固提升师德师风及教师队伍质量建设,弘扬教育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坚决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度”。

3.守牢安全底线,提升服务效能

加强国家安全保密教育,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安全,切实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对师生健康、消防、实验室及危险化学品等安全治理领域,开展安全教育、实验室安全专项行动、网络安全专项治理等,严防各类风险隐患,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持续开展我为师生办实事,着力解决好师生急难愁盼问题,维护师生权益,不断增强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专业特色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秉承“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育人模式。

1.优势专业引领,优化专业建设

生物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园林专业与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专业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学院依托这些优势专业,以数智科技为引领,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通识+专业”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2.立足贵州实际,服务生态产业

聚焦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各专业课程融合区域需求,将喀斯特生物安全防控、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等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内容,如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病虫害防控、外来生物入侵防控实践模块等课程内容开设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产业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3.科研反哺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近三年学院教师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50余项,科研经费充足。教师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更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依托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通过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自行业企业一线需求,以及校企“双导师”制,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科特色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始终坚守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学科建设上成果斐然,特色鲜明。

1.学科多元布局,优势领域凸显

学院学科布局紧密贴合地方需求,形成了以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多学科协同发展的格局,建成了生态学贵州省区域一流学科。围绕贵州独特的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聚焦生态保护、生物技术应用、环境治理等关键领域,为地方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

2.强化平台驱动,成果产出丰硕

学院拥有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创新基地、1个院士工作站等。学院教师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喀斯特重点区域外来生物入侵综合防控模式的研究与应用”,属于贵州省生物安全领域首个国家级重大专项;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余项、省部级、市厅级以及横向合作项目60余项,以第一单位连续5年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

3.聚焦学科建设,构建本硕一体化培养体系

依托生态学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2019年首次招收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研究生,2025年首次招收生物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现有在校研究生114名。2024年贵阳学院增列为贵州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以此为契机,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依托学校支持,积极推进生物与医药专业博士点申报建设,着力构建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喀斯特重点区域外来生物入侵综合防控模式的研究与应用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

师资力量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汇聚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学院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创新提供了坚实保障。

1.师资队伍结构合理,老中青传帮带有序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4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7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40人。教师队伍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学术梯队,为学院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2.发挥拔尖人才作用,带动团队整体提升

学院拥有贵州省“百层次”、贵阳市市管专家、省级优秀教师、省级高校“金师”等科研、教学高层次领军人才,他们在生物工程、环境生态工程、教育教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学院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引领。

3.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教师能力转化

学院以卓越的师资力量为支撑,不断推动教育教学和科研创新,教师积极投身产学研用合作,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通过科技特派员、驻村第一书记等制度,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提升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特色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秉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

1.思政引领,铸魂育人

学院将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三全育人”体系。通过课程思政改革,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实践育人,强化能力

注重实践教学,构建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建立了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坚持“五育并举”,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丰富的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青年。

育人成效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始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取得了丰硕的育人成效。

1.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较高水平,近三年初次就业去向落实率均达到学校要求。毕业生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学生考研录取率近三年达20%。毕业生就业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达85%以上,广泛分布于生物工程、环境生态、茶学等相关领域,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创新创业成果丰硕

学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双创”教育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和项目。近年来,学生获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百余项,参与学生达数百人次,涌现出一批如“醛无影—多场合除醛灭菌技术”等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发表多篇SCI、核心期刊论文,获得多项专利授权,展现了学院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3.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逐年上升,身心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展现了学院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良好风貌。近三年,15名学生获省级“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表彰。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