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北大历史上的贵州元素暨‘端棻文化’的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在贵阳一中李端棻中学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由贵阳学院、贵州学派、贵阳一中、贵州省史学会、贵阳市历史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贵阳学院李端棻研究院、贵阳一中李端棻中学承办。研讨会汇聚了来自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省史学会、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阳学院、贵阳市历史学会、南京大学、安徽阜阳师范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教师代表、研究生代表及文史研究爱好者近百人,共同探讨“北大历史上的贵州元素及‘端棻文化’的当代价值”。

深挖历史文脉,聚焦“端棻文化”的当代价值
贵阳学院党委原书记蒙秋明、贵阳学院党委副书记李灿、贵阳一中党委书记陈章义、贵阳一中李端棻中学校长范光留、贵州省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彭法、贵阳市历史学会常务副会长陈金萍等嘉宾出席开幕式。会议由苾园知行书院院长殷平主持。
在领导致辞环节,大家一致认为,李端棻作为清末维新派重要人物、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的首倡者,其教育改革思想和具体教育实践活动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也为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李端棻是中国的骄傲,也是贵州的骄傲,更是贵阳学院、贵阳一中和贵阳一中李端棻中学的骄傲。
在研讨会主场报告环节,多位学者围绕“端棻文化”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发表了各自的真知灼见。其中,贵州省乡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青老师现场分享了关于“李端棻推动贵州教育近代化转型”的史事。贵阳学院李端棻研究院周术槐教授则针对学界对《请推广学校折》作者问题的争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左银凤博士以“梁启超与北京大学”为主题,梳理了梁启超对北京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及其与五四运动的历史关系。贵州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原主任陈政博士从“三不朽”的视角畅谈了自己对“端棻文化”研究的深切感受。而贵阳市总工会原副主席赵凯从“端棻文化”与青岩古镇的关系,分析了李端棻的曾外祖父何学林为宫詹桥撰写碑记的历史故事。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谢娅同学结合李端棻对近代教育改革的贡献,分析了李端棻在近代中国教育改革中的历史地位。

多元视角碰撞,揭示教育现代性
分组讨论环节设“端棻文化研究”与“端棻后学研究”两大主题论坛。第一小组由贵阳学院李端棻研究院院长周术槐主持,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吴小丽教授担任评论人。该组主要探讨“端棻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第二小组聚焦北大历史上的贵州元素研究。其中,涉及“端棻后学”人物如熊范舆、梁启超、梅宏等人的精神传承与文化实践。本组由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刘洋主持,贵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黄咏梅博士进行总结点评。
学者、青年教师、研究生同学和文史研究工作者踊跃发言,就李端棻的经世致用思想、儒家伦理与近代启蒙的冲突与调适、“端棻文化”在地化实践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其中,研究生代表成为本次研讨会的一大亮点,这充分展示了年轻一代对地方文化研究的积极投入,同时也凸显了“端棻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有效传承。

文化传承创新,展望未来发展
在闭幕式上,各小组评论人汇报讨论成果,随后进行颁奖仪式,表彰在2025年“端棻文化”征文中的优秀论文作者和表现突出的工作者。最后,周术槐教授代表会议承办方在闭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周教授指出,2017年以来,在学校党委与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在文史界朋友和研究生朋友的大力支持下,在贵阳学院李端棻研究院的精心组织下,“端棻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此次研讨会不仅梳理了李端棻与北京大学的历史渊源关系,更揭示了贵州在近代中国思想与教育演进中的独特地位。与会学者呼吁,应进一步挖掘、整理“端棻文化”研究的历史文献,讲好李端棻的故事,传播好李端棻的声音,大力弘扬“端棻文化”精神,让“端棻文化”在贵州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发展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当晚,在贵阳一中李端棻中学报告厅举行了“端棻文化”之夜音乐会。近300人现场观看了文艺演出,有歌舞、民族乐器演奏、京剧清唱等。演出将李端棻先生的生平事迹与历史贡献融入其中,让现场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也接受了一场独特的“端棻文化”教育。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蔡义桂冉东沅
编辑 蔡义桂
二审 凌洁
三审 杨艳
来源:天眼新闻
【责任编辑】一审:刘坤泽
二审:贺电
三审:许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