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贵阳学院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由北京大学首倡者李端棻先生主持创立的贵阳公立师范学堂,1957年更名为贵阳市师范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由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金筑大学合并组建贵阳学院,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后贵阳市师范学校并入贵阳学院,成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型普通本科高校。2010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7年通过教育部审核评估,2018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23年完成“省属省管”管理体制改革,2024年增列为贵州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迈上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新征程。

学校位于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坐落在鱼梁河畔,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精神荟萃。有全日制本科学生近12000人,硕士研究生487人。学校按照“突出实用、服务本地”的办学思想,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应用型科技创新,传承弘扬地方优秀文化,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特色鲜明、比较优势明显的综合型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学校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开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构建多层次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贵阳学院钟灵毓秀,英才云集。现有教职工951人,其中专任教师72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243人,副教授以上职称47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2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 1人,省委重点联系专家 1人,省委联系专家 8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 8 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7 人,省高层次创新人才 64人(百层次8人,千层次 56人),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人才 23 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创新人才 1 人。省教学名师1人、“金师”13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学术先锋号”团队 2 个,省科技创新团队 4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 7个,省“十大”创新团队 2 个。

学校下设17个专业学院和1个继续教育学院,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和交叉学科11个学科门类。按照国务院学位办2022年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我校研究生教育体系已经覆盖了除历史学,医学和军事学以外国家现有14个学科专业类别。截止2025年2月,已基本建成了相对完善的本科硕士层次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现有2个省区域内一流学科群,2个省区域内一流学科,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 8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项目专业。学校获得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26项,国家级、省级教师教学竞赛奖26项。学校现有55个本科专业,2024年42个本科专业面向13个省市招生。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多个招生培养方向面向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

贵阳学院重视科技创新,科研赋能。学校建设有国家部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部委科技服务平台6 个,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科技创新基地2个,省级科技服务平台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级普通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5个,省级普通高等学校特色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普通高校产学研基地4个,贵州省科普教育基地1个,全国青少年科技工作者培训与实践基地1个。历年来,学校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合计5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5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5项,地厅级科研成果奖124项,建设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194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75亿元,图书馆馆藏中外文纸质图书115.97万册,电子书籍211万余册,数据库资源 36个。

贵阳学院注重开放办学,服务社会。学校立足贵阳贵安,与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南明区、观山湖区等地政府开展深度合作交流。学校是教育部明确的天津大学对口支援建设高校。学校先后与加拿大魁北克大学、泰国玛希隆大学、加拉信大学等七十余所境外高校达成教育交流与合作协议,并建立起了交换生、语言生和学历生三个层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恪守“博、新、雅、信”的校训,努力把贵阳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比较优势明显的综合型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