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黔中大地,一所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高校,正以昂扬之姿,书写着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奋进之笔”。贵阳学院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关心指导以及贵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党委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主动抢抓机遇,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各项工作有力推进,取得显著成效,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迈上新台阶。

贵阳学院校门
砥砺奋进结硕果:重点工作破局攻坚,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党的领导把舵定向明方向
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及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等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党建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党委把关定向、科学决策、统筹改革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四新四化”“强省会”等重大机遇,以提升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内部治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2022年、2023年均获评全省高校年度综合考核“第一等次”。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立德树人思政育人显成效
健全“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工作体系,深入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落实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要求。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落实思政课建设标准,推动思政课程精品化、课程思政系统化;打造省级“一站式”学生社区和全省易班建设示范单位,构建“学科思政+课程思政+文化思政+实践思政+活动思政”的大思政格局。近五年,累计获批省级以上教改项目57项、教学成果奖21项,1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学生参加各类比赛获国家级奖项200余项,特别是2023年体育学院学生荣获杭州亚运会藤球项目铜牌;就业工作连续5年完成“双八”目标,2022年获评“贵州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学科专业聚焦产业调结构
紧密围绕全省“四新”“四化”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深入实施理工科强化行动,不断提升理工科专业占比。专业结构方面,新增人工智能等高匹配度专业9个,调减专业17个,招生专业精减至38个,理工科占比从47.6%提高至55.3%。学科专业建设成果显著,2个区域一流学科(群)和6个重点学科通过省级验收;获批省级以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1个),6个师范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建成“一流课程”11门(国家级1门、省级7门),获批省级“金课”91门。研究生教育实现跨越发展,从2021年以来,硕士学位授权点从2个增至11个,学科门类从2个增至6个,培养单位从3个增至11个,学生规模从219人扩大到603人。学校2024年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贵阳学院一贵州数据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校企合作交流与签约仪式
科研实力创新提质有突破
牵头获批贵州省首个生物安全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项目总经费255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支持1256万元,标志着学校在生物安全领域的科研工作跻身国家优势单位行列。联合天津大学攻克飞行器隐身材料核心技术。五年来,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及团队18个(国家部委平台1个、全省重点实验室3个),获批国家级项目49项、省部级项目252项、横向课题112项,科研总经费达1.73亿元,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13项,服务产业能力显著提升。

贵阳学院主办的喀斯特重点区域外来生物入侵综合防控模式的研究与应用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
人才队伍引育并举强师资
五年来,引进博士48人,培养博士25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从26.4%提升至33.9%;依托天津大学对口支援定向培养重点学科博士14人;新增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43人,1人入选“省委重点联系专家”,省级人才称号获得者52人;新增省级以上教学团队5个,其中国家级“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13人获批省级“金师”;6人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奖项,其中2023年荣获的一等奖为全省高校当年唯一获得的一等奖。
办学支撑提质扩容强文化
办学体制实现历史性突破。2024年,根据省委编办文件,学校管理体制正式由“省市共建、以市为主”调整为“省政府统筹协调管理、省教育厅主管”的省管体制。这一变革为学校争取更多省级资源支持、提升办学自主权奠定了坚实基础,标志着学校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提质扩容基础设施,加速建设数字校园,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五年来,投资4.8亿元完成改扩建项目28个,新增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收回社会化投资修建宿舍9栋,改造学生宿舍环境;升级校园网出口带宽,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启动智慧校园一期工程,整合教务、后勤、图书馆等30余项服务,建成“一卡通”管理平台和“一网通办”平台,师生办事效率提升40%。申请的中央资金建设学生宿舍项目通过省发改委决策评审。围绕“六元”文化体系构建,积极打造“端棻讲堂”“阳明心乐坊”等文化品牌,校园文化建设亮点纷呈。
社会服务校地协同共发展
将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作为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累计选派94名科技特派员深入毕节、铜仁、黔东南等地开展科技帮扶,推广新技术20余项,带动相关产业增收超5000万元。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连续五年帮扶开阳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累计选派7名教师和200余名毕业班师范生支教。先后选派23名优秀干部驻村帮扶,累计投入近400万元实施帮扶项目32个。石登红同志获评“全省乡村振兴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学校获“清镇市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先进集体”。
开放办学交流合作扩影响
积极推进开放办学,重点推进与天津大学在干部挂职、师资培养、学科建设、科研转化等方面的合作,借力推动与贵阳市科技局、中科云智控股集团等单位的深度合作。聚焦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与东盟多国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先后邀请美国、新西兰、泰国、柬埔寨等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团组来校交流。留学生培养体系日趋完善,涵盖学历生、语言生、交换生等多类型培养。
治理体系制度改革激活力
五年来,修订学校章程,优化学术委员会组织运行,健全“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完善教代会、统战、团学、校友会等工作机制,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更加健全。推进人事制度、科研评价、财务管理、审计与内控等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化解企业职工历史遗留问题,疫情防控实现零事故,校园周边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整治。2023年完成从“省市共建、以市为主”到“省属省管”体制调整,在经费保障、职称评聘、资源配置、管理规范等方面实现平稳过渡。
党建工作管党治党严落实
严格落实管党治党责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加强党建带团建,荣获全国党建工作示范创建项目2个,1个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校团委2023年被团中央评为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
凝智聚力悟经验:传承创新谋突破
坚守“五个根本”固根基
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学校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快速发展、重点突破的五年。学校五年来的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过去五年发展历程,贵阳学院人深刻体会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始终坚守“五个根本”,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锚定办学“定盘星”
党的领导是学校发展的“定盘星”。五年来,学校党委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将“两个维护”融入血脉、见诸行动。
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守好育人“生命线”
立德树人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五年来,学校积极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将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五位一体”实践育人机制,帮助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很多毕业生在业内走上骨干岗位,真正实现了“培养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方社会”的育人效应。
根本动力:深化改革创新,激活发展“动力源”
改革创新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源”。五年来,学校在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科研评价体系改革、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以改革创新进一步激发了内生动力、释放了办学活力。
根本优势:突出特色办学,打造核心“竞争力”
特色办学是学校发展的“竞争力”。五年来,学校立足传统优势、学科基础和地方发展需求,集中资源巩固提升与地方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匹配度高的数智科技学科,初步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根本宗旨:强化服务本地,找准发展“落脚点”
服务本地是学校发展的“落脚点”。五年来,学校始终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按照“专业对接产业、科研服务产业、人才支撑产业”的发展思路,主动融入全省发展大局,年培养输送应用型人才3000余人,实现了“学校发展有依靠、地方需求有支撑、师生成长有平台”的良性互动。
五年的实践深刻启示贵阳学院人:这“五个根本”,是过去五年学校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经验,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更是面向未来、再创辉煌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

第十九届亚运会藤球项目铜牌获得者周佳雯(左二)、陈艳(右二)
锚定目标启新程:聚焦教育强国梦,擘画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当前,高等教育正处于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聚焦教育强国目标,迈向高质量、有特色、创新型发展新范式,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加速,学科交叉融合成为新引擎,更加注重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与社会服务贡献度。展望未来,贵阳学院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教育“三大属性”,勇担使命,主动融入国家和省市发展大局,科学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学校的定位和产业发展需求,学校党委结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文件,立足自身传统优势和现有基础,顺应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的殷切期盼,奋力开启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征程!聚焦高质量内涵发展,奋力建设以数智科技为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作出贵阳学院新的贡献。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