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蜿蜒的乌蒙山脉与秀丽的赤水河畔之间,贵州这片镌刻着多元文明印记的土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奋力书写着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答卷。2017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疆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坚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巩固民族团结,筑牢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贵州作为西南地区一个多民族大省,各民族同胞一直以来扎根黔中沃土,在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的交汇点上,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号召,共同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团结纽带,让民族进步的乐章在多彩贵州徐徐铺展、激昂奏响。
文化根脉:滋养民族团结的精神沃土
贵州的民族团结,深植于各民族交融共生的文化沃土之中。从侗族大歌那如天籁般的多声部合唱,到苗族飞歌饱含激情的高亢旋律;从布依族八音坐唱婉转悠扬的韵律,到水族马尾绣细腻精美的针脚,各民族文化恰似繁星闪烁,共同点亮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苍穹。在黔东南,侗族鼓楼拔地而起,与错落有致的苗族吊脚楼相邻相伴。鼓楼里传承千年的“款约”制度,与苗寨遵循的“议榔”传统遥相呼应,共同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基层治理智慧。每逢盛大节日,身着绚丽多彩传统服饰的各族群众,齐聚一堂,共跳欢快的芦笙舞,共享热闹的长桌宴。他们以歌舞为媒介传递深厚情谊,借传统习俗凝聚团结共识。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交融景象,不仅传承延续了各民族的独特基因,更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出“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
在安顺屯堡文化博物馆内,汉族屯堡文化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展品,静静诉说着数百年间各民族共生共荣的生活图景史。这些文化载体宛如无形却坚韧的纽带,紧密连接起不同民族的记忆与情感,让“五个认同”—— 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深深扎根于每一位贵州人的内心深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贵州各民族在文化传承与交流中,不断践行着这一理念,为民族团结与进步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实践路径:夯实团结进步的发展根基
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大实践,最终落脚点在于提升各族群众的民生福祉。在毕节市海雀村,这片曾饱受贫困困扰的土地上,彝族与苗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携手种下漫山遍野的绿树,用一场“绿色革命”成功改写了贫困的命运,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已变身绿水青山,成为村民们的“金山银山”。在黔东南,布依族和苗族群众齐心合力,深入探索刺梨种植与深加工产业,把昔日无人问津的荒山,打造成了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基地。这些生动鲜活的实践充分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唯有将民族团结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才能让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一步步成为现实。
贵州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积极创新,精心打造“民族社区”和民众服务新模式。譬如:以毕节市同心社区为例,政府通过修建民族文化广场,为各族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文化展示的空间。又如:以三都县税务局的施政行为为例,三都县税务局不断创新服务模式,采取“双语服务”措施进一步提升纳税服务质量,擦亮“黔诚税悦”贵人服务金字招牌。
教育领域同样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阵地。贵州的中小学将民族文化课程纳入校本教材体系,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走进劳动实践课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民族工艺的魅力。侗族大歌悠扬的歌声在校园里回荡,传递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韵味。在贵州民族大学,来自不同民族的师生组建起各类研究团队,共同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让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同频共振、相互促进。这种教育实践模式,不仅培育出一批批兼具深厚民族情怀与广阔现代视野的优秀人才,更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使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贵州作为西南地区的民族大省,通过产业发展、社区建设、教育推动等多方面实践,铸牢各民族发展的共同体意识,开启各民族团结进步的新征程。
制度保障:构筑长治久安的稳固支撑
贵州始终坚定不移地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纳入法治轨道,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为团结发展保驾护航。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先后颁布实施《贵州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贵州省民族乡保护和发展条例》等法规,从法律层面全方位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规范民族事务治理工作,让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基层,“民族团结议事会”“民族调解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族群众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共同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矛盾纠纷,真正做到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将问题化解在基层萌芽状态,有力地维护了贵州和谐稳定的民族关系。
党建引领更是成为凝聚各族群众的核心力量。黎平县洪州镇仁里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已见成效,带动各族群众投身产业。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学习先进种植技术、积极开拓市场渠道,用实实在在的行动生动诠释着“团结就是力量”的深刻内涵。这些制度与机制的创新完善,让民族团结从单纯的情感认同逐步升华为坚实的制度保障,为贵州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如磐石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各族群众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牢固。贵州通过完善制度体系,确保民族工作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行。
回望过往奋斗路,从乌蒙山麓的艰苦拼搏到赤水河畔的激昂奋进,从苗岭深处的默默耕耘到侗寨鼓楼旁的欢歌笑语,贵州各族儿女用勤劳的双手辛勤耕耘希望,凭借无穷的智慧悉心浇灌团结之花,成功将贫瘠落后的土地变为充满生机的发展沃土,把古老厚重的民族文化转化为推动时代进步的宝贵财富。这一路风雨兼程,处处见证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思想在黔中大地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生命力与凝聚力。
展望前方奋进路,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贵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清晰指明方向。当国家战略与民族地区特色发展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当数字经济浪潮与传统民族工艺创新融合、焕发新机,贵州正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未来。在这片充满无限希望的土地上,各民族同胞将继续坚定不移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以深化交往交流交融为径,让民族团结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成为抵御各类风险挑战的坚固屏障,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实根基。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团结进步的激昂旋律永不停歇。贵州将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务实的行动,谱写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崭新篇章,让多彩贵州的民族团结之花,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绽放得更加绚烂夺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磅礴的贵州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期许的那样,各民族大团结的中国一定是无往而不胜的,一定是有着光明未来的。
王璇 周术槐
编辑 蔡义桂
二审 黄修宇
三审 梁晶晶
来源:天眼新闻
【责任编辑】一审:刘坤泽
二审:贺电
三审:许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