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2年由李端棻先生倡导创立的贵阳公立师范学堂,1957年更名为贵阳市师范学校。2004年,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78年创办)与贵阳市金筑大学(1984年创办)合并组建贵阳学院,后贵阳市师范学校并入,逐渐成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型普通本科高校。2010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7年接受审核评估,2018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24年学校管理体制调整为“省政府统筹协调管理、省教育厅主管”的“省管”管理模式,同年增列为贵州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学校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学校位于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按照“突出实用、服务本地”的办学理念,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应用型科技创新,传承弘扬地方优秀文化,培养应用型人才,目前已初步形成覆盖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的多层次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下设17个二级学院和1个继续教育学院,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现有省区域内一流学科2个、省区域内一流学科(群)2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8个。学校现有本科专业56个,2025年面向15个省市招生,招收本科专业38个,其中理工科占比52.6%;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2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项目专业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2000余人,硕士研究生600余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951人,其中专任教师72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232人,副教授以上职称471人;先后培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省委重点联系专家2人、省委联系专家9人;现有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8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7人、省高层次创新人才64人(百层次8人,千层次56人)、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人才23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创新人才1人;现有省教学名师1人、“金师”13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个、思政课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现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学术先锋号”团队2个、省科技创新团队4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7个、省“十大”创新团队2个。
学校建设有国家部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部委科技服务平台6个、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科技创新基地2个、省级科技服务平台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级普通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5个、省级普通高等学校特色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普通高校产学研基地4个、贵州省科普教育基地1个、全国青少年科技工作者培训与实践基地1个。历年来,学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课题1项、专题任务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合计5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6项、地厅级科研成果奖124项。建设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189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75亿元。图书馆馆藏中外文纸质图书115.97万册、电子书籍211万余册、数据库资源36个。
学校获批国家级本科一流课程4门。获得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26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国家级、省级教师教学竞赛奖26项。近五年来,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215项、省部级奖项1166项,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立项115项,省级立项247项。
学校立足贵阳贵安,与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南明区、观山湖区等地政府开展深度合作交流。学校是教育部明确的天津大学对口支援建设高校。学校先后与加拿大魁北克大学、泰国玛希隆大学、加拉信大学等七十余所境外高校达成教育交流与合作协议,并建立起了交换生、语言生和学历生三个层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恪守“博、新、雅、信”的校训,奋力朝着以数智科技为特色的区域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迈进!
(数据截至2025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