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你们最想做成的一件事是什么?为了这件事,你们会付出怎样的努力?”11月15日,在贵州省中国阳明文化园龙冈书院,清镇市第一实验小学教师郭靖的提问,瞬间点燃了思政课的课堂气氛。学生们积极参与互动,踊跃发言,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当天,贵州省“马院+书院”暨阳明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示范课展示活动在此举行,一堂堂浸润着阳明文化智慧的思政课,让“知行合一”的种子在学子心中悄然扎根。

活动现场
此次活动由贵州省教育厅指导,贵阳学院、贵阳市教育局主办,旨在破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难题、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
“贵阳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马院+书院’协同育人,强化学段衔接、师资共建、资源整合,推动阳明文化深度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贵阳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樊铁钢代表活动主办方致欢迎辞。

贵阳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樊铁钢
贵阳学院依托“马院+书院”协同机制,着力推动阳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努力探索“两个结合”的育人路径。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与办学传统,构建了以阳明文化为核心的“六元文化”特色育人体系。“期待与各方携手,打造更多思政‘金课’、培育更多育人品牌、形成一批典型经验,为贵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时代新人贡献更大力量!”樊铁钢说。
“贵州作为阳明心学的诞生地、实践地与传播地,以‘龙场悟道’这一独特的文化符号,在中华文明思想史上镌刻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也赋予我们运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办好思政课的光荣使命。”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军表示,近年来,贵州省将阳明文化转化运用作为“四大文化工程”的重要一环,持续耕耘积淀,取得重要进展。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加强顶层设计,探索将阳明文化研究成果融入“大思政课”育人体系,通过课题牵引、课程建设与路径创新,指导全省大中小学申报一批省级及以上相关课题,开发出多门特色课程和精品研学路线,初步形成“研—教—学—践”一体化的育人机制。

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军
如何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李军提出三点要求: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上实现新突破;在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升上取得新成效;在校园协同育人机制上凝聚新合力。
示范课展示现场,一堂堂生动的思政课,从四个学段层层递进,搭起思政育人的“成长阶梯”。

示范课展示
“我想当一名医生,为老百姓解除病痛!短期我要好好学习打下基础,长大后努力钻研医学知识。”小学课堂上,一名学生的发言赢得阵阵掌声。清镇市第一实验小学教师郭靖以“立志做好‘第一等事’ 种下我的‘未来种子’”为主题,将王阳明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的思想融入教学,引导孩子们树立人生目标,规划成长路径。生动的互动、真切的表达,让“立志”这一抽象的话题变得具体可感。

示范课展示
学段升级,思政课的内涵也随之深化。贵阳市白云区华师一学校教师肖佳岑在初中课堂上,以“《遵守规则》——学习心学智慧,领悟规则之道”为主题,从学生熟悉的课堂纪律切入,结合阳明文化,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规则既是约束也是保障,需要自觉增强规则意识。

示范课展示
高中与本科课堂则更注重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贵阳市第一中学教师张薇以“从阳明文化看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为主题,带领学生深挖阳明文化的时代价值。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副院长任健以“一体与同体——王阳明‘万物一体’思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为题,将阳明文化与全球视野相结合,引发学生深思。

示范课展示
“思政课要避免学段脱节,小学重感性启蒙,中学重理性认知,大学重使命担当。”现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艳东、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学院政治教研员蔚国娟、北京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政治教研员蒋凤、贵阳市云岩区人贵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杜鹃等专家学者对示范课进行了精彩点评。

专家点评
“从小学的‘立志’到大学的‘观天下’,四堂课层层递进。”经验交流研讨会环节,专家学者与各学段优秀思政教师代表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分享经验、碰撞思想,为后续工作指明实践路径。

专家点评
从“知行合一”的哲学智慧,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代命题,此次活动将阳明文化研究成果融入“大思政课”育人体系,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思政育人新高地,在守正创新中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取得新的突破提供了思路。
贵州教育报记者 肖知潞
编辑 武芮西
二审 廖波
三审 王宁
(来源:天眼新闻)
【责任编辑】一审:刘坤泽
二审:贺电
三审:许晓璐